三、海军制造研究社的发起成立经过 在巴玉藻、沈来秋等的联络下,有七十一人发起成立海军制造研究社。当时的船政局局长马德骥和工务长袁晋也参加了发起。但是,海军制造研究社的成立却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开始酝酿成立时就遭到船政局内部一些人的怀疑和反对,风言风语颇多,有讽刺、有嘲笑,说什么“爱出风头,是沽名钓誉”,“爱多事”等等。除此之外还发生其他许多误会。巴玉藻、沈来秋等人顶住压力不为所动。陈兆锵给予他们极大的支持。此时的陈兆锵早已不是船政局的局长,他于1925年又调回江南造船所任所长并于次年辞职赋闲在家。由于他在海军界的威望极高、影响极大,他出面做工作化解了矛盾和误会。因而在制造研究社发起人的名单上,不论是从声望还是从实际作用来看都理所当然地把他列在第一名。另外还有一名极有声望的支持者就是萨镇冰(后在成立大会上被公选为名誉社员)。 1927年4月10日,在马尾福州船政局飞机工程处办事室召开第一次筹备讨论会,有二十九个发起人参加。会议公推陈兆锵为临时主席,议定研究社名为“海军制造研究社”并推举王助、沈来秋等七人为章程起草委员。17日前他们将起草的章程(草案)分送给与会者。同月24日,第二次筹备讨论会在马尾海军联欢社来复轩召开。会议公举陈兆锵为临时主席,通过了章程(草案)并决定在5月1日召开成立大会。为什么决定在这个日子开成立大会呢?这是因为“五一”是“国际劳动纪念节,纪念芝加哥工人的首先运动”,“将来年年这个纪念节,大家不忘记世界的伟大纪念日,就不会忘记本社今天成立的盛况”。这个决定充分说明了制造研究社的发起人的思想是很进步的。 1927年5月1日,海军制造研究社在马尾海军联欢社来复轩召开成立大会,有社员五十六人参加,还有来宾八人前来祝贺。 陈兆锵任主席主持会议,他首先在大会上发言。指出:“吾国制造不传,不自今日始,因其不讲故也”,留学生“学成归国,或弃而不用,或用非所长,盖痼习未除,昔则右文(?),今则变成军阀。事制造者,无所展其能,遂使心灰意冷,致制造一途愈形退化,不亦大可哀哉”。他对当时中国科技落后、归国的留学生没有机会和条件发挥自己才能十分忧虑。他认为,外国的制造专家“均有组织各专科会社,专为集思广益起见,群策群力,遂有一日千里之势”。他很早就希望成立那样的研究社团,所以,对成立海军制造研究社表示“极端赞成也”。只有成立了制造研究社,才能促进中国的舰艇、飞机和其他工业的研究与发展,“凡事不进则退,倘能急起直追,终有发达之一日”。第二个发言的是巴玉藻。他进一步阐述了科学团体及设备对一国的存亡有着重要的关系。他认为人类竞争的工具“在现代是科学知识,是那上了科学轨道的制造的能力,所以,现在一国的强弱完全是看他的科学知识的高下”,“我们要想海军将来能够在世界上,在国内,立得足,除掉赶紧的走上科学的轨道是没有别的办法的”。成立研究社就是“想尽我们一部分的力量,使海军的制造有一点科学的精神”,而且“能够在那科学轨道上的制造学问有所页献”。第三个发言的是沈来秋,他提出研究社进行科研的指导思想与方法,他认为关于海军制造上各种问题的研究应“破除一切界限”,要扩大研究范围,要研究“相关的科学”,“不过其中有主要的,有附属的”,“现在以制造为目标,其余的就都隶属这个目标之下了”。他主张以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反对抄袭,反对脱离实际空谈学理,倡导用白话文写论文,摒弃八股文风。在大会上发言的还有王助、王超、曾贻经、陈钟新、杨福鼎等,最后发言的是名誉社员萨镇冰。⑨由上可见,陈兆锵、巴玉藻、沈来秋等人对于发展科技和开展科研工作的观点至今没有过时,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大会通过了《海军制造研究社章程》。《章程》规定研究社的名称为“海军制造研究社”,规定研究社的“宗旨”是“本团结精神,研究学术,力谋促进海军制造为宗旨”。还规定了社员资格、社务、组织、职务、社员的义务及权利、社费等等。大会用不计名投票方式选出十三名执行委员组成执行委员会。其中陈兆锵、马德骥、曾贻经为特务委员,陈大咸、陈钟新为交际委员,沈来秋、巴玉藻为编辑委员。特务委员的任务是:“代表本社对外接洽重要事务。于必要时,得用本社名义,募集基金,或特别捐款”等等。陈兆锵不仅对制造研究社的成立与学术活动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而且经常在经济上予以资助,当时人称陈将军这位特务委员不是向别人劝募,而是捐献自己的钱。沈来秋、巴玉藻任编辑委员,负责安排社员宣读论文、整理开会讨论记录和编辑《制造》季刊等等。 四、海军制造研究社的学术活动 在研究社成立后,社员们进行科研与撰写论文以及从事对飞机、舰艇以及其他工业的调查、研究。研究社还定期召开常会(初时每月召开二次)。社员在会上宣读论文和开展讨论。除此之外他们还在各种会议上,发表如何改进社务与活动的意见,开展修改原有的章程与办法的讨论。 海军制造研究社出版的《制造》季刊是向全国和海外发行,影响很大。现将在该刊上发表的一些论文和文章的目录及作者的姓名开列如下:《草拟研究本社应行之开会方法》、《飞机浮站之设计及构造》、《巴君蕴华略传》(王助);《工业经济中两个重要向题》、《中国现代市政机关之组织及其政策》、《南港旅行记》(实际上是南港小工业的调查报告)、《追怀亡友巴问华》、《罗星塔的黑影》(沈觐宜,即沈来秋);《中国碱业述略》、《我之中国实业观》、《河北省塘沽永利制碱工厂制造特殊情形》、《苏打工业发达历史及工作情况》(侯德榜);《福建长乐莲柄港之溉田计划》(马德骥);《暴烈物之沿革》、《1928年柏林国际飞行展览会之一瞥》、《1928年柏林国际摩托车及摩托轮展览会之一瞥》、《制造家之巴蕴华》(何逸,即何君超);《飞机效能概论》、《一次夜航》( Α night fight)、《巴蕴华先生最后之一封遗书》(巴玉藻);《空中与地面间战斗的原理》(金轶伦);《潜水艇》(郭霖);《试炮与试药》(郑滋稚);《燃料油及其用法》(袁晋);《欧战中之军用毒气》、《中国桐油业之研究》(陈大咸);《论航空制造为当今之急务》、《参观莲柄港溉田局后之回忆》、《忆巴师蕴华》(陈钟新);《内燃机的发展》、《二十年交情的回忆》(曾贻经);《无线电原理大要》(周恭良);《开浚长乐莲柄港第一期工程概况》(杨廷玉);《对于工厂管理的经验及意见》(王宾宏);《纪念巴蕴华先生》(郑长衡)等等。研究社还进行了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即审定科学应用名词。在二十世纪初,翻译的科学名词极不规范。为此研究社制定了《审定科学应用名词细则》,“细则”明确指出:“审定应用科学名词事项为本社社务之一”。研究社是按学科分组审定的,分成数学、物理、化学、机械、造船、电学、军械、飞机、建筑等九个组,各组由社员自由组合。组员按分工收集、更正、确定、编辑各科的名词,并经过充分论证和讨论,最后经过执行委员会通过汇集刊行。(10) 《制造》杂志是由沈来秋、巴玉藻负责编辑出版的,该刊第1卷第1期于1927年9月出版发行。他们没有请名人提写刊名而是由沈来秋自己书写。虽说是两人任编辑,但实际上沈来秋是主要负责人。因为在第一期出版发行后,巴玉藻就奉命赴欧洲考察,直到1929年才回国,而且不久便逝世了。 海军制造研究社自成立后,就主张走出船政局,走出马尾,向全国发展,吸收了江南造船所等各地船厂、工厂、海军机构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科技界的专家学者为社员。因而就使该社成为全国性的学术团体了。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jjjtsb.com 篮球比分直播: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