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外发布《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指南》明确规定,60%的老百姓认为是黑臭水体就应列入整治名单,至少90%的老百姓满意才能认定达到整治目标。住房城乡建设部还将会同环保部等部门建立全国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定期发布信息,接受公众举报。 与公众熟悉的技术指标性测评不同,黑臭水体主要针对感官性指标,就是说,水环境改善是要“看得见、摸得着”的。这一评定标准,也让老百姓的环境感受真正纳入到黑臭水体治理体系中,并成为治理有没有改善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指标。 环境评估,让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人用自己的体验观感说话,听上去再自然不过,但近年来围绕环境问题的诸多争议中,恰恰不缺环境标准测定问题。具体到议题焦点,即个人感受和技术数据间始终不可逾越的“鸿沟”。个人从肉眼判断大气质量欠佳,统计表示情况尚可;饮水发现口感似有异味,指标检测一切正常;甚至是,在周边居民对环境状况不断发声的情形下,一些企业、产业却从技术上通过了环境影响评价。 似乎有些矛盾,但事实是,在我们生活的不同方面都因技术的发展而发生积极改变的同时,一些环境技术指标与环境感官的背离,又拉远了我们与技术的距离。面对相同的环境,为什么主观感受和数据测评会有这么大的差距,是不是意味着,这其中的一项指标存在“误判”?此前外界所关注的,往往也集中在感官判断与技术判断孰优孰劣,实际上,两种判断未必截然对立。 从我们有能力改造环境开始,如何根据环境状况变化,调整改造环境的方式,自那时起就有了。在技术上的环境微观数据监测尚未出现时,人们判断环境变化的唯一方式便是直观感受。现代技术带来了精密的仪器,精确的条目分类、相应的指标数据,这其实是对感官的补充,很多时候,我们可以从具体的数据中,找出环境问题的症结进而寻求解决方案,但有了精准的计量分析,不等于感官判断就此失效。 环境状况的现实在先,任何的技术测评追踪都只能紧随其后,换言之,如果技术上无法对环境因素全面的认知和监测,就可能出现指标失灵,技术监测没有环境问题,不代表真实的环境状况无恙。感官性指标未必精确,但这些反馈感官感受的人,与环境接触的最多,也最可能受到环境恶化的影响,黑臭水体纳入感官性指标,以老百姓满意为整治目标,环境生活者的感受有了发声管道,以此为前提,保护环境的共识前所未有的如此凝聚。而《指南》细节层面,包括黑臭程度在内的数据指标,以科学参数为基础,具体整治方案的设计,其实又不乏技术参与。 环境问题不是一天形成,治理环境也需要漫长周期,下决心系统性整治环境,许多工作还在陆续展开,政策出台、制度跟进、技术补充,但根本上,是要让生活在环境之中的人看到变化,更加热爱这片生养的土地。在这个意义上,感官性指标能否走出黑臭水体监管的范畴,纳入其他环境影响评价中,也是一个可以考虑的方向。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jjjtsb.com 篮球比分直播: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