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探体育比分_篮球比分直播-投注官网

图片

篮球比分直播_球探体育比分-投注官网

图片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前沿资讯 > 正文
“中国共产党乡村建设90年”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www.jjjtsb.com?2011-06-28 15:40? 李晓明?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

《中国共产党早期乡村建设思想研究》一书正式出版发行

《中国共产党早期乡村建设思想研究》简介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6月出版

作者:王景新、鲁可荣、郭海霞

《中国共产党早期乡村建设思想研究》是浙江师范大学农村研究中心重点工程——“中国乡村百年建设思想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中国共产党早期乡村建设思想研究》按照自“五四”运动至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1919-19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一个时期(1921-1927)、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抗日战争(1937-1945)和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的历史顺序,分专题梳理了中共早期乡村革命和乡村建设的历程,提炼出蕴涵其中的乡村建设思想及其发展脉络。主要内容包括:中共早期乡村建设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背景、形成基础及思想体系、土地革命理论及其政策思想、农会运动与农民政权建设、农民合作与乡村经济建设、乡村文化教育与乡村社会建设、中共早期乡村建设实践的典型案例以及乡村社会调查实践及其历史经验等。

一、中共早期乡村建设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背景与思想体系

基于对中国乡村社会特殊性的认识与判断,提出了开展乡村建设的思想主张。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在中国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乡村经济依然是中国经济的根本。同时,外国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中国封建残余势力的政治统治是导致乡村经济衰落农民破产的根本原因。因此,要解决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必须要从解决乡村问题入手。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乡村的剥削和压迫主要是依靠与农村中封建势力的残余和宗法社会式的政权相互勾结。据此,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以解决农民问题为核心、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农民政权等乡村建设思想主张。

基于对中国乡村社会特殊性的认识与判断,明确了中共早期乡村建设的基本性质和核心问题——农民问题。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仍然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农民为“主要的生产阶级”,“农民问题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要解决中国的问题首先要解决中国农民的问题。帝国主义和封建残余势力的双重压迫、兵匪扰乱、天灾流行致使农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尤其是广大半自耕农、贫农和雇农日益成为封建地主、帝国主义与资本家剥削的主要对象,因此,这部分农民对革命的要求是最强烈,也是最革命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的社会基础。中共早期乡村建设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以彻底完成土地革命,以消灭一切封建的半封建的剥削,以摧毁乡村中之封建基础”的农民革命运动。

基于对中国乡村社会特殊性的认识与判断,提出了中共早期乡村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土地革命。地主阶级占有绝大部分土地的封建土地制度是导致农村经济破产、农民生活日益贫穷的根本性原因,彻底地解决农村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重要问题。为此,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中,应把“没收大地主军阀官僚庙宇的田地交给农民”,通过土地革命,没收大地主及反革命派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推翻豪绅地主阶级的乡村政权,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封建的土地制度、宗法制度和社会组织构造,实现“耕者有其田”,建立农民政权。

基于对中国乡村社会特殊性的认识与判断,提出了中共早期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的主要内容就是要组织和领导广大农民群众,开展反对封建的军阀、地主豪绅的斗争;就是要推翻封建军阀、地主阶级对于中国乡村的统治和剥削,消除导致中国乡村经济衰落和农民破产的封建的专制政治的基础和宗法的思想和制度。要通过革命的手段,“肃清土地关系里的封建余毒,完全消灭一切压迫束缚的方法,完全消除地主阶级的剥削制度”,“彻底变革中国的土地制度,必须肃清一切崩溃混乱的旧社会关系……一切没收的土地之实际使用权归之于农民”,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业,改善农民的生活。为实现这些目标,中国共产党必须充分动员和领导广大农民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封建地主阶级在乡村中的统治,最终通过建立农民自己的武装和农民政权。

二、中共早期土地革命理论及其政策思想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而土地问题则是农民问题的核心。中国共产党创立、成长以及领导的国家革命和建设,都是从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的认识开始的。这集中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创始人、领导人的著述和中共中央文件及相关法律法规等历史文献中,尤以李大钊、毛泽东为代表。

李大钊是中共党内最早注意农民问题重视农民运动的领导人。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李大钊选派党员到农村发展党的组织,组织农民协会,亲自指导北京郊区广大农民开展抗捐抗税的斗争。显然,李大钊已经把农民问题看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中国共产党创立期间已经把解决农民问题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

毛泽东非常重视农民问题和土地革命的研究。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12)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3)等早期著作中,蕴含着关于农民问题及其土地政策思想的深刻认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一个时期,毛泽东通过深入研究中国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指出土地问题是农民解放的核心问题,主张没收一切土地归之公有,再分配给农民耕种的土地政策思想。

土地革命总路线和基本任务。土地革命总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农村经济社会问题和农村社会各阶级状况的深刻认识基础上,在早期乡村建设实践中逐渐形成的。1928年7月,中共六大通过了《关于土地土地问题的决议案、《关于农民问题的局议案》和《政治决议案》,集中地论述和规定了关于土地革命路线、政策和策略。《政治决议案》指出:“中国革命现在的阶段是资产阶级性的民权革命。……地主阶级的私有土地制度并没有推翻,一切半封建余孽并没有肃清。……革命当前的目标,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因此中国革命现时的骨干,他的基础及中心任务是:……澈底的平民式的推翻地主阶级私有土地的制度,实行土地革命,中国的农民(小私有者)要将土地制度之中的一切半封建束缚完全摧毁”。 《中共六届二中全会土地问题报告记录》(1929.6)进一步明确了土地革命的基本任务:“土地革命,即是要变更土地关系,将过去的土地关系推翻另建设新的关系。即是以前有土地的人不使用土地,无土地的人要使用土地,所以地主可以利用土地关系来剥削农民。土地革命即是要将土地所有关系与使用关系结合起来,要使用土地的人就有土地。”

三、中共早期农会运动与农民政权建设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农民问题是革命的中心问题。中国共产党在组织酝酿及成立初期,已经认识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从一大、二大到三大,中国共产党逐渐把宣传、发动和组织农会,开展农民运动,提高到重要位置。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农会组织以解决绝大多数农民的利益为宗旨。这些新型农会组织的涌现开创了农民运动和农民政权建设的新阶段和新局面。“农民武装建设”作为中共早期乡村建设思想的重要内容,不仅确立了在土地革命斗争中武装反抗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与剥削的总方针,而且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基于对乡村政权状况和农村阶级对立与分化等方面的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早期的乡村建设中提出要加强农民武装建设和农民协会建设,其最终目标是要通过发动武装革命推翻地主豪绅的乡村政权建立农民自己的政权。农民政权建设思想是中共早期乡村建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地提出中共早期乡村建设的政治纲领、农民政权的组织形式、社会基础以及建设途径等。

四、中共早期农民合作与乡村经济建设

加强农村经济建设是中共早期乡村建设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乡村建设运动中,一方面通过动员和领导广大农民参加土地革命,建立农民武装和农民协会,推翻地主阶级政权建立农民政权;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农民互助合作,开展生产自救,加强农业生产和乡村经济建设,改善农民生活,同时也为革命运动和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尤其是以中国共产党在苏区推行的农民合作运动和在解放区开展的合作社建设,既是对中国传统社会广泛存在的民间互助合作行为的继承、改造和利用,又是对西方现代合作社理念的汲取,更是对马列主义合作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农业互助合作运动是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动员和经济动员策略而在苏区和根据地发展起来的,轰轰烈烈的合作社建设不仅有效地动员群众投身农业生产和商品流通,充分调动了民众参与革命、支持革命的积极性,而且保障了当时苏区和根据地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初步推动了乡村现代化,为后来我国乡村经济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中共早期乡村文化教育与乡村社会建设

在中共早期的乡村建设实践中,围绕乡村建设的目标,除了进行各项必要和可能的经济建设,还开展了一系列乡村文化教育活动,其中尤以中央苏区的乡村文化教育和抗日根据地的乡村文化教育最具代表性,并积累了丰富和宝贵的乡村文化教育经验。

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在农村,服务的对象是农民,因此,根据地的一切活动和建设都是适应农村的环境,从农民的需要出发。广大贫苦农民是中国革命最可靠的同盟者和主力军,而宣传和组织群众,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和阶级觉悟,使他们成为革命的巨大力量和坚强后盾,是根据地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苏区和根据地的一切社会建设都面向农村、服务农民,以农民为本是乡村社会建设的灵魂和核心。

苏区和根据地的社会建设,始终把有助于解决革命中的实际问题放在首要位置,体现了乡村文化教育、乡村社会建设与革命实际和农业生产劳动实际的有机结合。如乡村戏剧创作和演出剧目的内容,都紧密结合革命实际,密切配合农村中心工作,演出内容多是对敌斗争、减租减息、救灾生产等。社会教育的内容,首先是进行民族意识和政治常识教育,其次是文化识字教育,目的是培养儿童的民族意识、革命精神和抗战建国所必需的知识技能。

六、中共早期乡村建设实践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乡村建设运动中,十分重视开展乡村建设实践,并在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与中国社会实际有机结合,探索乡村建设的基本路径和革命道路。中共早期乡村建设实践经历了从初步探索、兴起到不断深入直至全面开展三个阶段,并在不同时期涌现出一批具有重要示范价值的典型实践,集中体现了中共早期乡村建设思想。

中国共产党自建党初期就开始注重发动和组织贫苦农民参与到乡村建设实践中,其中,尤以早期共产党人沈定一、彭湃等人发动的以建立农会组织开展抗租减租为主要内容的农民运动产生了较为重要的影响。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以消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制度,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以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建立农民政权;以消灭封建地主阶级的武装,建立农民武装;以突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发展根据地经济为主要内容。其中,尤以中央苏区开展的乡村建设实践较为突出地体现了土地革命时期的中共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

七、乡村社会调查实践及其历史经验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经济日益凋敝、衰落,社会问题日趋严重。没有深入系统的乡村社会调查,就不可能真正全面地了解中国农村、农民问题,也不可能形成正确的乡村建设路线、方针、政策,也很难保证乡村建设实践的顺利开展。从中国农村实际情况出发,深入开展乡村社会调查、深刻了解和研究农村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乡村建设的思想源泉和实践路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比较注重乡村社会调查研究,而且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的不断深入,开展乡村社会调查也越来越被中共早期领导人所重视,并成为早期乡村建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尤以毛泽东关于乡村社会调查实践及其思想方法为以后中国共产党开展更加广泛的、深入的乡村社会调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

围绕中国乡村社会现状以及中国革命的目标和任务等方面,中共早期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系统的乡村社会调查,从而为中共早期乡村建设运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为科学合理地制定革命路线、方针和政策提供了客观准确的现实依据和实施路径。中共早期乡村社会调查实践及思想的历史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是开展乡村社会调查的基本原则;深入群众、拜农民为师是确保乡村社会调查结果真实可信的有效方式;坚持科学的调查方法和分析方法是确保乡村社会调查成功的有效途径。

责任编辑:王秀钦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